Mysteel:风未止剑犹悬——特朗普关税中国政策对冲路径推演

  2025年4月9日,特朗普政府宣布暂缓对超过75个国家的关税措施,市场短期压力释放,大宗商品与股票市场迅速回暖。然而,对华关税措施不仅未同步松动,反而进一步加码至145%。与此同时,美国对其他经济体的暂缓安排,削弱了中国构建反制同盟的空间。

  这一策略充足表现出,所谓“关税暂停”只是局部且策略性的“缓兵之计”,本质上仍是高悬于中国与全球经济上方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随着90天缓冲期逐步推移,政策回摆的可能性上升,不确定性风险依然高悬。与此同时,面对高强度的关税冲击,市场对中国出台系统性、前瞻性对冲政策的预期迅速升温,政策响应的时效性与精准性显得愈发迫切。

  在对美出口受损、国际合作空间收缩的双重压力下,中国政策焦点势必加快由“防风险”向“稳增长”转移,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拳将成为构筑经济韧性屏障的关键:

  (1)加快支出节奏,强化定向支持:财政支出向基建与民生倾斜,力图对冲外需疲软的缺口;同时强化地方债务监管,土地出让收入持续负增长背景下,推动财政资金“精准滴灌”至重点领域。

  (2)强化消费刺激,加速投资落地:一方面,加大对家电、汽车等领域“以旧换新”补贴力度,定向支持受外部冲击严重的产业链环节;另一方面,加快政府债券发行进度,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,以内需动能部分对冲对美5000亿美元的潜在出口损失。

  (3)设定内需对冲目标,稳住增长底线:若对美出口大幅度地下跌甚至“归零”,需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提升至6%左右(今年1-2月社零同比增长4%),通过激活消费潜力与强化投资支撑,保障经济运行不失速。

  (1)可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,容忍有限贬值以缓冲关税成本:但需警惕,在极端关税环境下,人民币贬值对出口提振作用有限,更多意义在于短期对冲与情绪稳定,难以扭转外需疲软的根本局面。

  (2)破解真实利率制约,缓解融资压力:在名义利率受限于通缩压力背景下,通过结构性工具带领企业融资成本实质性下降,重点在于修复市场信心、恢复信用传导机制。

  (3)统筹风险与空间,强化政策协同:在中美利差超250个基点的外部压力下,货币政策需为财政扩张腾出空间,推动汇率与利率工具协同发力,平衡“稳增长”目标与跨境资本流动风险。

  综上所述,短期市场反弹有望延续,但核心风险未除,政策不确定性仍将主导市场情绪。中国需在对冲窗口尚在时果断出手,推出有力、协同的财政与货币逆周期组合政策,构筑更强内需牵引力与宏观安全缓冲带。未来一个阶段,“谨慎乐观”仍应成为政策制定与市场决策的主基调。

  2025年四月九日,特朗普政府宣布,对超过75个未实施反制措施的国家暂缓关税征收90天,全球市场迅速反弹,风险资产修复明显。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政策转向,而是出于国内政治考量和长期资金市场压力的策略性妥协。

  此次“暂停”并非取消关税本身,而是阶段性回摆,类似于2018–2020年间特朗普政府在对华贸易摩擦中反复运用的“虚晃一枪”策略。特朗普及其顾问团队多次强调,关税不仅是谈判工具,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一旦市场稳定、舆论回暖或选战需要强化对外姿态,关税政策随时有可能重新启动。

  尽管美股短期回暖,但美债收益率曲线波动放大,风险溢价持续上升,说明市场对政策可持续性与全球经济的中期预期仍高度不安。短暂平静之下,新的不确定性风险正在酝酿。

  与其他经济体获得“暂缓”不同,中国面临的是持续加码的关税压力。本轮升级中,美国已将对华关税提升至167%,远超此前的平均税率。若关税全面落地,极端情景下可能会引起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归零,对应拉低GDP增速约1.5个百分点,并对产业链上中游构成传导式打击。

  更具结构性挑战的是,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联合空间正被挤压。美国选择对多数盟友“暂缓”关税,实质上是通过利益绑定打破中国构建反制同盟的可能。“反美联合阵线”难以形成,中国在地缘与规则层面被孤立的风险显著上升。

  在关税持续加码、外部联盟空间受限的背景下,中国已处于“不得不出手”的关键政策窗口。市场对政府出台逆周期调控组合拳的预期持续升温,政策延迟所引发的信心风险,可能反过来放大市场波动。因此,对内外压力下的对冲方案的预期逐步的提升,且需要节奏及时、工具匹配、预期明确。

  在4月美国对华关税升级前,中国央行一度维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于7.3以下,并持续强调“汇率基本稳定”。然而,随着美方所谓对等关税税率从34%阶梯式提升至125%,市场贬值预期迅速升温,汇率一度突破7.4。央行随后将人民币中间价上调至7.2,释放出对阶段性汇率贬值的容忍态度正在上升的信号。

  从理论上讲,汇率贬值可某些特定的程度缓冲出口企业的关税成本。但面对145%的极端税率,汇率调节空间远不足以形成有效对冲,“边际支持有限、系统性风险上升”成为当前政策考量的两难。若进一步放宽波动区间至7.5以内,虽能提供部分短期缓冲,但需警惕其对资本流动、外储信心及中美利差扩大的叠加外溢效应。

  因此,汇率政策的实质意义已转向“预期管理”与“信号引导”,其核心职能不在于扭转出口颓势,而在于释放政策应对姿态,稳定企业信心和市场情绪。

  尽管2024年以来中国持续实施货币宽松,名义利率出现一定下行,但由于物价水平持续偏弱,GDP平减指数处于负区间,企业面临的“真实利率”依然偏高。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,感知到的融资成本改善有限,货币传导机制面临“名实倒挂”困境。

  在此背景下,常规降息手段的效能受限。一方面,人民币贬值掣肘宽松幅度;另一方面,中美利差高达250BP以上,也限制了利率进一步下调的空间。因此,结构性政策工具成为主要抓手——包括定向降准、再贷款、PSL等,通过“打点式引流”方式,精准向产业链关键环节、非公有制企业及科技制造等领域注入支持信号。

  需特别强调,货币政策的作用正由“流动性传导”转向“预期锚定”。在外部冲击压力巨大、市场信心脆弱的背景下,货币宽松的象征意义、心理安抚与政策立场表达,往往大于其对实体经济的短期实际拉动效应。

  2025年,中央政府已将赤字率目标上调至4%,全年广义财政赤字总额扩大至11.86万亿元,同比增长2.9万亿元,显示出政策层面对逆周期调控的态度趋于积极。然而,在地方债务高压和土地财政疲软的双重掣肘下,财政扩张虽有“量”,但真正可用于逆周期发力的“有效增量”仍受制约。

  从收入端看,2025年前两个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.6%,其中税收收入下滑3.9%;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则大幅度减少10.7%,尤其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滑15.7%。土地市场低迷使地方财政承压显著,“基建加杠杆”的传统路径难以持续。

  因此,财政政策重点已从“总量刺激”转向“结构优化”与“精准滴灌”,通过提升资金投放效率对冲外部冲击、托底内需引擎。

  关税冲击带来出口骤减风险。据估算,若对美贸易大幅度地下跌或完全中断,出口减少将导致潜在5000亿美元的外需缺口,可能拖累GDP下行约1.5个百分点。在此背景下,扩大内需、尤其是消费动能的再激活成为“稳增长”的现实锚点。

  从结构上看,2024年净出口对GDP的占比仅为3.6%,而最终消费支出已占GDP比重逾53%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只要内需能够形成有效支撑,就有望弥补外部拉动的损失。若完全对冲对美顺差缺口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需实现6%以上的同比增速6%左右(今年1-2月社零同比增长4%),成为内需底盘稳住整体增长的关键指标。

  •消费端:建议加快家电、汽车“以旧换新”补贴的政策落地,提升补贴额度与范围,优先覆盖受关税冲击影响较大的消费品类,帮企业在订单下滑期缓冲产销节奏,稳定利润率。

  •投资端:推动专项债提前批次发行并加快项目审批与落地速度,重点投向城市更新、低碳转型与数字基础设施等“高乘数”领域,形成公共投资对民间信心的“托底支架”。

  通过财政对“消费—生产—信贷”链条的精准引导,将有利于在不扩大系统性债务风险前提下,实现经济韧性的阶段性再锚定。

  面对美国高强度关税升级、中国对外博弈空间受限、出口拉动功能趋弱等多重压力,中国政策应从“观察—反应”模式尽快转入“预判—前置”状态,在风险窗口未完全闭合前果断出手,释放政策主动性与协调性信号。

  •货币政策方面,建议央行加快降准、定向降息等操作节奏,在利率空间受限背景下优先通过结构性工具释放政策态度信号,提升市场信心,稳定预期锚点。

  •财政政策方面,需将专项债与特别国债的发行节奏向前调度,优先配置至就业与消费带动效应强的领域。同时,适度扩大中央赤字容忍区间,为结构性扩张提供空间保障。

  • 两者协同方面,建议央地间建立“财政扩张+货币腾挪”配套机制,确保政策发力时点与市场预期一致,避免碎片式、滞后式刺激。

  在市场高度敏感背景下,政策不宜“一锤定音”,而应强调“持续性”“阶段性”与“调整弹性”:

  •持续性:通过年度预算预披露、专项债投向提前锁定等方式,增强市场对政策连续性的预期,减少等待情绪。

  •阶段性:短期对冲与中期结构调整并行,政策节奏上可先集中解决消费刺激与融资信心恢复,再通过产业政策逐步构筑新增长点。

  •调整弹性:预留中期政策空间,以应对美国关税再升级、全球流动性再收缩等外部极端情景。

  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,特朗普政府的“暂停”不意味着收手,而是一次姿态再塑和战术缓冲。中国政策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外部形势的复杂性与战略不确定性,以“速度换空间”,以“节奏保信心”,将宏观调控从被动对冲转向主动布局。

  从市场角度看,短期风险资产或有持续反弹动力,但真正影响投资者定价逻辑的,将是政策是否真正起到“压舱石”作用。因此,无论是货币信号还是财政节奏,越早明晰、越早落地,市场企稳与经济托底的窗口就越可控。